揭秘“苏超”,一个“假装”在内斗的经济强省

作者:小小主编发布时间:2025-07-09 07:42:43阅读次数:0

图片

一个网络热梗,往往能以最戏谑的方式,触及最深刻的现实。

“江苏散装十三太保”,为江苏十三个城市量身定制,个个都鲜活得像是独立王国,互不服气,又暗自较劲。

而一场名为“苏超”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,更是将这幅“内斗”画卷渲染到了极致,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的调侃口号不胫而走,精准概括了这场全民狂欢的精髓。

这并非耗资巨大的职业联赛,球员们白天是老师、是工人、是公司职员,晚上才化身绿茵战士。联赛共有16支队伍参赛,覆盖全省,规模宏大,但门槛却极低,票价通常只需五元、十元——不到一杯奶茶的钱,就能亲身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城市德比。

社交媒体上,战火烧得比球场上更旺。各地球迷制作的海报、横幅和表情包,创意与“火药味”齐飞。当苏州与南京的球队相遇,网上关于“谁是江苏真老大”的争论便铺天盖地而来。而当徐州对上宿迁时,“楚汉之争”的古老剧本又被重新翻开。

但这,是故事的全部吗?当我们沉浸于这种市民文化与网络狂欢时,是否想过,一个能将业余赛事办得如此有声有色、引爆全网的省份,其内部的组织与动员能力,本身就说明了某些问题。

这种基于文化、方言和历史形成的“散装感”,是否真实反映了今天江苏经济运行的全貌?

答案或许恰恰相反。所谓“散装”是面子,“打包”才是里子。看似松散的十三个“太保”,实则在产业经济的棋盘上,正下着一盘“全省一盘棋,融入长三角”的精妙大棋。

图片

“散装”的感知,并非空穴来风,从文化上看,江苏是一个真正的马赛克。

北部的徐州,自古便是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是刘邦的故乡。这里承袭着“刚强雄浑”的楚汉之风,其方言、饮食(偏好面食)和生活习惯都更接近中原地区,大开大合,豪迈硬朗。

往南,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江淮地区,则是南北交汇地带。作为六朝古都、十朝都会,南京城墙里沉淀的是“交汇兼融、开放汲取”的大家风范。但作为省会,它的政治中心地位与苏州“经济中心”的光芒长期形成一种微妙的张力,这也让南京在心态上既有首府的骄傲,也有一丝“名不副实”的焦虑。

越过长江,到了苏南的苏锡常地区,画风陡然一变。这里是吴侬软语、小桥流水的吴文化核心区,气质里满是“清新柔美、鲜活灵性”。无论是昆曲的婉转,园林的精致,还是深入骨髓的“精打细算”的商业头脑,都塑造了这里细腻、务实、精明的文化性格。在心理上,这里也更亲近经济龙头上海,一度有“苏人治沪”的说法,自带一份优越感。

文化的多元,叠加了经济的“阶梯感”,让“散装”的感受变得无比真实。

金字塔尖,是2024年GDP高达2.67万亿元的苏州。这不仅仅是江苏第一,其体量已超越国内许多副省级城市,是无可争议的“最强地级市”。

紧随其后的是两大强市,省会南京(1.85万亿元)和“太湖明珠”无锡(1.63万亿元)。值得注意的是,苏州与南京之间的GDP差距超过8000亿元,刚好多出一个海南省。苏锡常三市的GDP总和,更是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。

再往下,是迈入“万亿俱乐部”的南通(1.24万亿元)和常州(1.08万亿元),它们是江苏经济的腰部力量,也是未来的中坚。

然而,这五座万亿之城全部位于苏南和沿江地区。与苏北城市相比,差距依然明显。例如,同年的宿迁GDP约为4800亿元连云港约为4660亿元。这意味着,一个苏州的经济体量,接近六个宿迁。这种差距也体现在居民财富上,2023年,苏州、无锡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双双突破7万元大关,而一些苏北城市则在4万元左右徘徊。

这种直观的、数据化的差距,让省内城市间的竞争与“内卷”显得格外突出,也让“苏南看不起苏北”、“苏北不服苏南”的民间论调有了现实的土壤。

图片

但这张看似分裂的地图,如果换一个维度,从产业链的视角去看,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,一个关于“打包”与“整合”的江苏。这张隐藏的经济网络,远比表面的文化隔阂和竞争言论来得更加强大。

一条条无形的产业链如毛细血管般,将十三个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,共同完成一件件复杂的工业品。

让我们从一块小小的布料开始说起,它的创新之旅,始于苏州吴江区的盛泽镇。作为全国纺织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这里每年交易额超过1300亿元。一根融合了导电、发热、抗菌等最新科技的纤维,在这里被设计、被定义,完成了从“0到1”的构想。

这块高科技面料,随即可能被运往江对岸的“中国家纺名城”南通。南通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家纺生产制造能力,它负责将盛泽的“创新”,转化为可以大规模生产的“商品”。在这里,发生的是“从1到100”的飞跃,设计图纸变成了精美的床品、窗帘,依靠的不仅是人工,更是自动化织机、数字印染和完整的辅料供应链。

最后,这些满载着苏南智慧和苏中工艺的成品,一部分会通过苏州自己的太仓港,另一部分则可能沿着海岸线北上,从连云港的港口装船,销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从“一根丝”到“一件衣”,这趟旅程完美地串联起了苏南的研发、苏中的制造和苏北的门户,缺一不可。

同样的故事,也发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。

它的“心脏”——动力电池,极大概率产自常州,这里聚集了宁德时代、中创新航等行业巨头,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,占据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。

但它的“大脑”和“神经系统”——那些关乎智能驾驶的传感器、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,很可能来自无锡。无锡在物联网和半导体领域的深厚积累,为汽车的智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而驱动这一切的“灵魂”——复杂的软件代码和操作系统,则可能深深烙印着南京的印记。作为中国首个“软件名城”,南京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和研发实力,为智能汽车提供源源不断的算法支持。2024年,江苏生产了约120万辆新能源汽车,占全国总量近10%,这惊人的产量背后,正是苏、锡、常、宁等地产业协同的结果。

在关乎国民健康的生物医药领域,这条“生命接力链”同样清晰而高效。

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,往往诞生于苏州工业园区的BioBay(生物医药产业园)。这里已聚集超过5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,包括多家上市公司,是新药研发的策源地。

当一个候选药物在实验室被证明有效后,需要进入规模化生产和临床试验阶段,也就是“从1到100”。这时,接力棒便传到了泰州。被誉为“中国医药城”的泰州,已吸引超过1200家医药企业入驻,拥有同时开展数百项新药临床试验的能力,在药品生产和临床转化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。

而南京,则以其众多的顶尖医院(如鼓楼医院、省人民医院)、医科大学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,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着海量的临床资源和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,构成了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坚实“后盾”。

图片

这场跨越市界的产业大协同,若没有基础设施这张“天罗地网”作为支撑,无异于纸上谈兵。

千百年来,长江是分割江苏南北的“天堑”。但如今,随着一座又一座宏伟的过江通道拔地而起,天堑正在变通途。根据规划,到2035年,江苏的公路铁路过江通道将达到惊人的44座。

这些总投资额高达数千亿元的工程,如同一根根巨针,将长江两岸紧密地“缝合”起来,让苏中、苏北能够更顺畅地融入苏南的经济圈。每一个通道的建成,都意味着周边区域GDP数个百分点的增长潜力。

与此同时,“轨道上的江苏”正在加速。截至2024年底,江苏高铁里程已突破2500公里,成为全国路网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,13个地市全面迈入“高铁时代”。这张网不仅让苏南内部形成了“半小时通勤圈”,更将曾经的交通末梢——苏北地区,全面拉入了全省的“1.5小时交通圈”。

甚至在曾经内耗最严重的水运领域,江苏也完成了“打包”。过去,苏州港、南通港、连云港港等各大港口“大而不强”,虽然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,但因互相压价、同质化竞争,全部港口的利润总和,一度不到邻省宁波舟山港的十分之一。通过成立省级的港口集团,江苏将各大港口拧成一股绳,从“码头竞争”转向“航运协同”,集全省之力共同发展。

在这些“硬连接”的背后,是省级战略“一盘棋”的“软引导”。

“南北共建园区”,是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。这个模式的核心,是让苏南的经济强市,与苏北的后发城市“结对子”。例如,由苏州和宿迁共建的苏宿工业园区,其管理团队、招商模式、服务理念全部从苏州“打包”移植。这不仅仅是给钱给项目,更是输出先进的“发展DNA”。如今,该园区已吸引超百个项目落地,总投资超800多亿元,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,成为苏北大地上的“小苏州”。

这一切,又被置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下。江苏的内部整合,正是为了更好地在长三角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扮演核心角色。南京都市圈的建设,甚至已经将安徽的马鞍山、滁州等城市纳入其中,展现了超越省界的合作格局。

图片

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切,再回过头来看“苏超”,便能品出一番新的味道。

这场全民足球盛宴,本质上是江苏“散装”活力与“打包”实力的一次完美结合。赛场上的剑拔弩张、球迷间的唇枪舌舌,是城市个性的释放,是保持区域活力的源泉,是必不可少的“鲶鱼效应”。

而赛场之外,统一的赛事组织、高效的跨城联动、爆发的文旅消费——开幕战地江阴,端午假期游客量增长15.15%;淮安的一场比赛,让当地游客量激增45.78%;“南京盐水鸭”等特产线上订单量飙升58%——则是“打包”合作的直接成果。

因此,从“散装十三太保”到“打包金刚钻”,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这恰是江苏面对区域发展复杂性时,给出的一个极具东方智慧的答案:充分尊重和激励每个城市的个性与活力,同时通过更高维度的产业分工、基础设施和政策协同,将这些强大的个体,编织成一张更坚韧、更高效的经济网络。

未来的江苏,仍将是那个拥有十三个鲜活面孔、让人津津乐道的“散装”大省,但它更将作为一个内部高度协同、链条完整、充满韧性的“金刚钻”整体,在长三角乃至中国的经济版图中,持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源。

这,就是“和而不同”的苏超演绎。

联系电话:028-65258122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